历经三次专业司法鉴定、十次激烈庭审交锋、十一个月的漫长等待,一起因围墙施工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在东宁市人民法院法官锲而不舍的努力下迎来转机。最终,当事人不仅就争议达成调解协议,被告方更当庭以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原告全部赔偿款47万元,实现案结事了,当事人向法官赠送锦旗表达谢意。
2023年12月,东宁市某学校新校区开工建设,施工由被告A公司和被告B公司承担。围墙施工期间,邻近的原告东宁市某农副产品公司发现其房屋及彩钢房出现墙体开裂、后墙倾斜、梁柁脱落、大门沉降、彩钢褶皱等损害。原告认为损害系施工所致,要求三被告赔偿,但因责任划分及赔偿金额分歧巨大,协商未果,遂将学校、A公司、B公司诉至法院。
案件审理过程艰难。双方对损害成因、责任主体及损失金额争议极大,互不相让。为查明事实,法院先后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三次司法鉴定。在围绕鉴定结论、责任比例等核心问题的十次庭审中,双方立场尖锐对立,调解工作多次因根本性分歧陷入停滞。
面对困局,承办法官坚持实质性化解纠纷的司法理念,持续寻求调解突破。在精准把握各方核心诉求后,法官采取“背靠背”方式分别沟通:向施工方释明法律责任与风险;与学校沟通管理责任;引导原告建立合理预期。经过多轮反复磋商,法官最终找到利益平衡点,成功促成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签署当日,被告方施工公司当庭以现金形式向原告一次性全额支付赔偿款47万元,纠纷得以即时、彻底解决。
本案的成功调解与当庭履行,是东宁市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生动体现。 面对案情复杂、争议巨大、历经多次鉴定和庭审的疑难案件,承办法官迎难而上,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不仅化解了尖锐矛盾,更确保了赔偿的及时兑现,避免了矛盾激化,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彰显了司法的温度与效率。
下一步,东宁市法院将认真总结此类疑难复杂案件化解经验,持续优化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强化诉前、诉中调解力度,不断提升法官化解矛盾、定分止争的能力水平。通过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维护辖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