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宁市人民法院创新运用“执行干警+驻村干部”联动调解机制,成功促使三起拖欠劳务费案件的当事人达成和解,并当场履行完毕。这不仅有效维护了三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更生动展现了司法为民的力度与温度。
2015年4月至7月,被执行人盛某雇佣申请执行人董大爷及两个儿子到俄罗斯从事建筑建设施工。工程竣工后,被执行人盛某尚欠每人7000元劳务费未给付。三人多次催要未果,故董大爷及两个儿子将盛某诉至法院。法律文书生效后,三人迟迟未收到拖欠的劳务费,故向东宁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第一时间与双方沟通联系,了解到被执行人盛某有主动偿还欠款的意愿,但目前经济困难,无法承担高额利息,截至执行立案之日,欠款已累计至7万余元,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由于本院干警在被执行人所在村屯任驻村干部,执行干警与驻村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多次前往被执行人盛某家中。一方面,驻村干部凭借地缘优势与被执行人拉近距离,耐心释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律后果及社会影响;另一方面,执行干警从情、理、法多角度与三位申请执行人沟通,希望考虑被执行人实际履行能力,调整还款方案。
“我们也知道他不容易,但这钱拖了这么多年,心里实在是不舒服,如果他能一次性全部给付,我可以考虑减少利息……”申请执行人的顾虑,执行干警与驻村干部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听取双方意见后,执行干警与驻村干部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希望双方互谅互让、换位思考。
最终,在执行干警与驻村干部的联合调解下,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三位申请执行人自愿放弃部分利息,每人收取本息1万元,被执行人当场支付全部欠款。
拿到执行款的董大爷非常激动,被执行人也感慨:“终于卸下心里的包袱。”至此,三起案件全部执行完毕,一场耗时近十年的纠纷在联动调解中画上圆满句号。
此案的圆满解决,是东宁法院深入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工作缩影,更是联动化解矛盾的生动实践。下一步,东宁法院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执行工作方法,强化多元联动协作,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切实把公平正义送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