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初心映天平 使命耀法徽——滕洪喜同志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5-07-10 16:29:12


滕洪喜,男,汉族,198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东宁市人民法院老黑山人民法庭庭长、三级法官。

作为一名有2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滕洪喜始终把不忘初心、司法为民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职业追求,把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作为工作目标。他年均受理案件300余件,调解率80%以上,结案率100%,平均审理周期大幅缩短至16.7天,在他的带领下,老黑山人民法庭如同一座坚实的法治堡垒,将司法的温暖与力量,深深融入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为边疆的和谐稳定筑牢坚固防线。老黑山法庭曾获全省法院先进集体、全省青年文明号等多项荣誉称号,这背后离不开庭长滕洪喜的积极引领与辛勤付出。

一、党建领航,筑牢边疆治理堡垒

作为一名党员庭长,滕洪喜始终将党建工作作为法庭工作的重要引领。他立足口岸城市特色,以“法耀边城·黑山先锋”党建品牌为依托,深入践行“五牢记五融合”理念,精心打造“兴民、兴业、兴边”的“三兴”法庭,带领法庭干警忠诚履行稳边疆、守国门、护人民的神圣使命,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边疆实践新篇章。

滕洪喜积极探索“党建 + 审判 + 治理”深度融合模式,牵头与边防、海关、公安等部门构建起紧密的联动体系。他组织开展“党员先锋岗”“法治边防行”等主题党日活动,培育出一支“扎根边疆、心向中央、奉法安边”的高素质司法队伍,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让法庭成为矗立在界碑旁的坚实司法堡垒。此外,他创新推出“巡边普法 + 纠纷排查 + 巡回审判”流动服务模式,组建党员巡边队,在11个抵边村设立“法治哨所”,亲自带领干警为边境群众排忧解难,用充满“红色”温度的司法服务,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二、五心调解,守护边疆和谐安宁

面对辖区城乡结合部与偏远山村并存的特殊地理格局,滕洪喜总结出“五心”调解工作法,即“以耐心倾听打开群众心结,用细心研判把握矛盾实质,靠真心沟通消除对立情绪,凭实心解忧化解利益冲突,借精心回访巩固调解成果”,在他的带领下,法庭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80%。

在化解一起长达8年的宅基地纠纷时,滕洪喜多次亲自实地勘察,绘制争议地三维示意图,并邀请村老、乡贤组成“调解智囊团”,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享通道 + 经济补偿”的创新解决方案。他还推动建立“调解建议书”制度,在立案阶段向当事人发放《行业调解优势告知书》,试行“调解前置 + 司法确认”程序,对经指导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案件,提供“当场审查、当日确认”服务,2024年司法确认案件54件,较诉讼模式缩短解纷周期9天,切实为群众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三、护航产业,助力菌业蓬勃发展

“小木耳大产业”的致富故事背后,离不开滕洪喜的法治智慧。他创新推出“产业链 + 法律服务”模式,设立“黑木耳维权基地”,组建由法官、农技专家、行业调解员构成的“护菌专班”,建立起从菌包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司法保障体系。

朱某经营的菌包厂是老黑山镇规模以上的重点菌包厂之一,2024年,朱某的菌包厂遭遇外省企业拒绝收购黑木耳产品的难题,生产车间堆满成品,企业面临巨大困境。滕洪喜在走访企业过程中了解到该情况,立即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企业收集微信记录、中间人证言等证据材料,成功促使对方企业同意收购,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此外,滕洪喜针对黑木耳产业发展,带领法庭出台十项服务措施,发布十大典型案例,汇编涉菌合同文本,编发法律风险提示书,帮助12家企业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为当地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践行枫桥,绘就边境和美枫景

滕洪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四化四解四到位”多元解纷体系。他立足边境口岸特色,以“社会联治、平台连通、部门联合”的“三连共治”体系,充分发挥“四所一庭”联动作用,利用“龙法和”云平台,实现立案、调解、送达等掌上服务,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诉讼服务。在处理张老汉等39户菌农与菌包厂的纠纷时,滕洪喜走访了供销联社、黑木耳协会等多家单位,邀请技术人员现场分析,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使菌包厂在赶在生长期前完成菌包培育工作。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不仅达到了“结一案了一事”的最佳效果,还催生了“边境无讼村屯”创建工程,如今辖区30个村屯实现多元解纷工作站全覆盖,13个村屯实现全年“零诉讼”。

滕洪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扎根边疆,一心为民,用司法力量守护着边疆的和谐稳定与产业发展,他的工作经验及案例被央视《乡理乡亲》《走近一线法官》、黑龙江卫视《新闻夜航》《遇事找法》栏目,以及《人民法院报》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成为边疆司法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关闭窗口